營銷,這4個頂尖效應你一定用得到!
2017-04-13 來源:潤滑油情報
互聯(lián)網(wǎng)時代的營銷理念和方式相對于傳統(tǒng)的營銷有了很多新的特點,如果坐井觀天,不與時俱進,勢必難以在這個行業(yè)內分得一杯羹,更不用說力挽狂瀾了。互聯(lián)網(wǎng)營銷時代的繁榮盛況下,轟轟烈烈的剁手黨大軍的出現(xiàn)不是沒有理由的,下面的這些理論都是從實戰(zhàn)中總結而出,也可運用于實戰(zhàn),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(fā)。
當營銷成本降低時,你需要關注“尾部”的大多數(shù)
“長尾”這個概念最早提出是在《連線》雜志主編Chris Anderson的《長尾》 一文中,用來描述諸如亞馬遜和Netflix之類網(wǎng)站的商業(yè)和經(jīng)濟模式。后來,被經(jīng)濟學家進一步完善為“長尾理論”。
這是長尾理論的示意圖,正如該圖所示,傳統(tǒng)的營銷只關注曲線的“頭部”,即相對來說重要突出的人或事,而將處于曲線“尾部”、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成本的大多數(shù)人忽略。
正如國外的亞馬遜、Netflix等的營銷不再是像傳統(tǒng)商家一樣關注少數(shù)幾個 “VIP”客戶,而是以互聯(lián)網(wǎng)平臺優(yōu)勢通過吸引尾部這一大部分人獲得成功。國內的淘寶、京東等也是如此,通過各種促銷手段,吸引各個階層的客戶進行購買,正如那句玩笑話:“馬云的背后站著無數(shù)剁手的敗家娘們”。同樣的道理,互聯(lián)網(wǎng)時代商品的分布也呈現(xiàn)出這樣一個特點,只要存儲和流通的渠道足夠大,需求不旺或銷量不佳的商品共同占據(jù)的市場份額就可以和那些數(shù)量不多的熱賣品所占據(jù)的市場份額相匹敵甚至更大,也就是熱賣品不再獨霸市場,占絕大多數(shù)的普通的、邊緣的商品甚至更加吸引消費者的目光;ヂ(lián)網(wǎng)時代,營銷的成本相對而言降低了很多,如何利用渠道和社群廣泛撒網(wǎng)、精準定位值得營銷人考慮,此外如果產(chǎn)品結構單一、定價過高、客戶群窄,并不利于品牌的長足發(fā)展,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從近期國內奢侈品牌、傳統(tǒng)服裝連鎖商的沒落中見出。
強者愈強,弱者愈弱
“馬太效應”是從《新約·馬太福音》中提煉出來的,1968年,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·莫頓用這個術語來概括科學界的一種現(xiàn)象,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容易得到更多的聲望,即使他們的成就和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相似。運用到經(jīng)濟學領域,即“貧者愈貧,富者愈富,贏家通吃,收入趨向兩極分化。”
在營銷領域,某個品牌知名度越大,那其聲譽就越高,獲得的消費者當然就越多,勢必占有越來越大的市場份額,甚至一步步變成壟斷性企業(yè)。如同美國的谷歌,由于在上個世紀由于技術上的突破,搜索的優(yōu)化程度明顯高于同時期的同類產(chǎn)品,它的品牌知名度一步步擴大,如今已經(jīng)發(fā)展成一個壟斷型的龐大企業(yè),其影響拓展到全世界。相反如果這個品牌知名度小,那么品牌的價值越低,獲得的忠實的消費者就越少,勢必其占有的市場份額就越小,將導致利潤減少,被市場淘汰,其讓位的市場將會被品牌知名度高的產(chǎn)品或服務代替。比如說如今的中國的手游、網(wǎng)游市場,游戲IP眾多,可是在強大的競爭之下,諸如騰訊、暴雪這樣的大品牌由于占有的資源和用戶量更占優(yōu)勢,通常情況下發(fā)展勢頭會越來越好,而一些小型的游戲公司,如果不依靠作品創(chuàng)意、技術突破或巧妙的營銷手段等,很難在一片廝殺的紅海中突出重圍,甚至可能會無聲無息地消失。
我知道這款你一定會喜歡
巴納姆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·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(xiàn)象,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,他說自己之所以很受歡迎的原因在于節(jié)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,因此他能使得"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"。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(tǒng)的、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,即使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。此外巴納姆效應又被稱為暗示效應。
這種效應的典型代表就是各類星座分析和人格測驗,它們的分析語每每讓測驗者覺得十分貼切和精準,而實際上對于大多數(shù)人來說都是適用的。如今星座分析也成了營銷界的法寶,這些手段確實可以迅速地吸引消費者的注意。其實就如傳統(tǒng)的“算命”,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內心感受,只要稍微能夠理解求助者的感受,求助者立刻會感到一種精神安慰,即使算命先生接下來說的是一段無關痛癢的話,也會讓求助者深信不疑。人常常迷失在自我當中,容易受到周圍信息的暗示,成功的營銷很多時候就是需要達到“算命”的效果,抓住所針對的消費人群的某一點需求,通過在各個平臺上的硬廣、軟文、廣告牌、搜索引擎上的熱詞等,和產(chǎn)品的網(wǎng)站所看到廣告詞,推薦語等,逐漸加強暗示,將消費者心理上的需求感不斷放大。以至于在購買的過程中,消費者只有一個念頭“我需要這個商品,太巧了,它所描述的功能正是我所需要的”。
能幫助你的不是他人,而是你自己
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有一個很出名的判斷,被人們稱為“費斯汀格法則”:生活中的10%是由發(fā)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,而另外的90%則是由你對所發(fā)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。
費斯汀格在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:卡斯丁早上起床后洗漱時,隨手將自己高檔手表放在洗漱臺邊,妻子怕被水淋濕了,就隨手拿過去放在餐桌上。兒子起床后到餐桌上拿面包時,不小心將手表碰到地上摔壞了?ㄋ苟√蹛凼直,就照兒子的屁股揍了一頓,然后黑著臉罵了妻子一通。妻子不服氣,說是怕水把手表打濕,卡斯丁說他的手表是防水的。于是二人猛烈地斗嘴起來。一氣之下卡斯丁早餐也沒有吃,直接開車去了公司,快到公司時突然記起忘了拿公文包,又立刻轉回家?墒羌抑袥]人,妻子上班去了,兒子上學去了,卡斯丁鑰匙留在公文包里,他進不了門,只好打電話向妻子要鑰匙。妻子慌慌張張地往家趕時,撞翻了路邊水果攤,攤主拉住她不讓她走,要她賠償,她不得不賠了一筆錢才擺脫。待拿到公文包后,卡斯丁已遲到了15分鐘,挨了上司一頓嚴厲批評,卡斯丁的心情壞到了極點。下班前又因一件小事,跟同事吵了一架。妻子也因早退被扣除當月全勤獎,兒子這天參加棒球賽,原本奪冠有望,卻因心情不好發(fā)揮不佳,第一局就被淘汰了。
其實,一個人在遭遇不幸的事件時,如果不能選擇以最適當?shù)姆绞饺ッ鎸Γ敲次覀冇衷跄苋ッ鎸ξ磥,以及周邊的人、事、物。面對人生各樣的處境,我們都有選擇的能力。面對一件不幸的事件,你可以大發(fā)雷霆、怨天尤人,甚至責備所有的人,但事情卻不會因為這些而絲毫有改變。不幸的事,它會繼續(xù)地伴著你往后的生活,讓你背負著一生的痛苦活下去。
相反的,如果能放下怨恨和懼怕,換一個角度來看事情,勇敢的活下來,那么事情的情況也許就不會如想象中那么糟糕。很簡短的故事,但是能夠體會其中的道理,而且又能夠在真實的生活中實踐,又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呢?
說到底這是一個心態(tài)問題:其實能幫助自己的不是他人,而是自己。倘若了解并能熟練運用“費斯汀格法則”處事,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。